勇立潮頭 追尋屬于“Z世代”的光
4月21日,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“青春律動·Z世代網絡空間新表達”平行論壇在南京舉行。此次論壇旨在走近青年,貼近時代,創(chuàng)新做好新時代青年思想引領工作,凝聚青春力量,積極推動“Z世代”積極健康成長。
所謂“Z世代”,也稱為“網生代”“互聯(lián)網世代”“二次元世代”“數媒土著”,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,其人口基數非常龐大,僅中國Z世代人口規(guī)模約2.64億,他們一出生就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,伴隨著移動互聯(lián)網的發(fā)展和智能設備的不斷迭代,其媒介使用經驗更豐富、媒介素養(yǎng)更高。麥肯錫把“Z世代”定義為“從小接觸互聯(lián)網、社交網絡和移動網絡,真正數字時代的原住民”。
2023年,Z世代最大的已經28歲,最小的才14歲。有人逐漸走出象牙塔,步入事業(yè)上升期以及適婚適育年齡,追尋屬于“Z世代”的光;有人正在叩擊青春期的大門,帶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,做奔涌在新時代的“后浪”。和他們共同萌芽、形成、成長的,是中國互聯(lián)網產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的20余年。搜狐創(chuàng)建于1996年,新浪創(chuàng)建于1998年,騰訊創(chuàng)建于1998年,阿里創(chuàng)建于1999年,百度創(chuàng)建于2000年,B站成立于2009年?,F(xiàn)如今,Z世代快速崛起,深刻影響受眾偏好和內容生產,其背后的網絡空間新表達亟待引起重視。
身為“網絡原住民”,Z世代興趣廣泛、好奇心強,有強烈的表達欲望。他們更在意對多元價值的追求、對內容真實的堅持、對自我身份的表達;他們不滿足于做粉絲,既是內容的消費者,也是內容生產者;他們在多元碰撞與融合中建立自我表達的獨立語境,通過轉發(fā)、彈幕、跟帖、評論、吐槽等多種方式,用自身網絡話語影響世界多元話語體系。
最近,身邊很多青年調侃“大半個中國的人都來南京了”。數據顯示:今年前三個月,南京市共接待游客 4437.34 萬人次,同比去年上升 68.45%,比2019年上升 22.09%。作為網紅城市,南京為什么能“出圈”?除了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外,“網紅南京”熱度攀升也離不開社交媒體推介。“總要來趟南京吧”“你一句春不晚,我就到了真江南”等話題在微信、微博、抖音、小紅書上持續(xù)發(fā)酵,多視角解讀南京特有的城市面貌、文化IP、煙火氣氛圍,實現(xiàn)二次、三次傳播,使南京在這個春天得到全國各地游客特別是“Z世代”客群的青睞。同時,政府引導、景區(qū)破局、導游出圈、網紅發(fā)力,讓南京在“網紅城市”的道路上一路“狂飆”。
與此同時,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之問:如何創(chuàng)新話語表達,更好地貼近青年群體?如何正確打開青年“話匣子”?話語表達的創(chuàng)新,有賴于理念和態(tài)度的轉變,具體表現(xiàn)為視角的轉換。Z世代生長在網絡最發(fā)達的時代,媒體語態(tài)需要使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語態(tài)講述,力求清新活潑,不失客觀嚴謹。例如,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“夜讀”欄目,將濃厚的情感關懷和豐富的人生哲理推送給受眾,創(chuàng)辦多年深受青年網友歡迎,多篇閱讀量超10萬+、點贊數破萬、留言無數,重要原因就是放下身段、改變語態(tài)。來自江蘇的高中生在4月19日《心往靜處安,事往好處想,人往遠處看》的文章下方留言“明天就要期中考了,看到這篇文章,心突然靜了下來”,更接地氣、更具網感的表達獲得更多青年群體熱捧。由此可見,只有內容互通、情感互享、風格適配的網絡話語,才能溝通青年群體情感上的“共情”,從而“撬動”青年群體在網絡空間個性表達,推動社會主流良性互動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“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,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,實現(xiàn)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”,時代賦予青年廣闊的天地和無限的可能。讓我們以網絡正能量感召青年、以青春榜樣激勵青年、以凡人善舉感動青年、以奮進力量鼓舞青年,引領“Z世代”成為有理想、敢擔當、能吃苦、肯奮斗的“強國一代”。(白睿田)
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本網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(lián)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